我国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与龚澎育有一子一女。女儿乔松都可谓是他们的掌上明珠,深受宠爱。尽管父母在外交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,乔松都并没有继承他们的事业,而是遵循母亲的遗愿,选择了从医之路。进入晚年后,乔松都心怀对父母的深深崇敬,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和文章,借此表达她对父母这对杰出外交家的怀念与敬仰。
乔松都于1953年出生。她的名字“松都”背后有着与朝鲜紧密相连的历史渊源。那时,父亲乔冠华和母亲龚澎正在参与朝鲜战争停战谈判,母亲在朝鲜开城怀上了她。开城在古时名为“松都”。在临近乔松都出生时,母亲龚澎回国,而在她离开之前,父亲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了名字。乔冠华表示,如果是男孩,就取名“松岳”;如果是女孩,就叫“松都”。于是,乔松都便带着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名字降临人间。
尽管乔冠华和龚澎夫妇走遍了世界的许多城市和国家,但只有朝鲜的开城,令乔冠华心生无限留恋。这一切都与妻子在此怀上了女儿的故事密不可分。龚澎去世后,乔冠华常常对女儿说:“我最大的心愿,就是带你去一趟朝鲜开城,看看你母亲怀着你的地方。这是我此生最想做的事。”开城,或者说松都,已经成为了乔冠华和龚澎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,而女儿乔松都,也成了他们那段甜蜜回忆的载体。
虽然父母的工作繁忙,乔松都始终没有感受到缺乏关爱。每次父母出国,总会带回一些小礼物。记得在1954年,父母参加日内瓦会议,整整近三个月时间,他们几乎每隔十天便写一封信,关切询问女儿的近况。当时的乔松都刚满一岁,父母通过信件与家人沟通,不时要求寄回女儿的照片,想要通过这些照片保持与女儿的亲密感。
展开剩余73%父母对乔松都的教育也格外上心。当时的英语教育并不像今天那样普及,为了让女儿能够掌握好英语,母亲龚澎亲自编写了一本简易的英语“教科书”。然而,年仅六七岁的乔松都却觉得这本“教科书”不好看。为了满足女儿的小小心愿,龚澎特意跑到老东安市场,为她挑选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,作为教材的封面。那本子封面上画着一只小白兔拔萝卜,乔松都终于喜欢上了这本书。
为了培养女儿对音乐的兴趣,母亲曾带她到老朋友、著名钢琴家马思聪家中参观钢琴房。在乔松都六岁时,龚澎还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为女儿买了一架老式钢琴。虽然初学的乔松都有时调皮捣蛋,甚至曾用脚弹钢琴,母亲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把这一切当作笑话,依然耐心地继续教导她。
然而,让乔松都感到痛心的是,母亲在她年仅17岁时便因病去世。那时,她感到家中的一切仿佛崩塌,失去了曾经井然有序的生活和充满温馨与欢声笑语的家庭氛围。母亲的去世,像一根横亘在她心头的无形枷锁,牢牢锁住了她内心的痛苦。
母亲去世后,家中经历了父亲再婚的风波以及父亲下乡插队的日子,这些变故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乔松都被送到内蒙古的大草原生活,虽然那里条件艰苦,但也让她获得了宝贵的锻炼,提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。
乔松都一直没有辜负母亲临终前的遗愿——她希望乔松都能够从医。因此,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,乔松都付出了艰辛努力,最终考入了天津医科大学,并在毕业后分配到了解放军262医院工作。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,她先后去了法国和美国深造,学成归国后,她在国务院下属单位工作。
1983年,乔松都30岁时,父亲乔冠华因患肺癌去世,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乔松都对父母的怀念越来越深。她认为,最好的纪念方式便是通过文字记录父母的生活与事业,把这些回忆分享给世人,作为她永恒的纪念。从2000年起,乔松都开始了寻访父母足迹的旅程。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纪念馆,她看到了母亲身穿八路军军装的英姿;在父母曾工作过的重庆八路军办事处,讲解员的“你回家了”让她泪流满面;与父母的老朋友和同事们的访谈,也让她重温了那些激情澎湃的岁月;在档案馆和资料室中,发黄的卷宗和胶片让她再次见证了父母在重大外事活动中的风采。
乔松都曾说:“我享受以这种方式与父母重逢。”她走访了父母曾经工作过的所有地方,采访了50多位父母的朋友和同事,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和档案,回顾了父母的辉煌一生。
在这段漫长的旅程后,乔松都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。在那八年的准备过程中,她与父母的灵魂不断对话,回忆中的父母时而在眼前浮现,时而让她泪水涟涟。最终,她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回忆录《乔冠华与龚澎——我的父亲母亲》的写作。这本书于2008年3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,并产生了广泛影响。
这本回忆录详细记录了父母波澜壮阔的一生,讲述了他们和谐恩爱的婚姻与爱情,展示了他们为子女所付出的深情厚爱,同时也澄清了关于父亲和他们兄妹的种种误解。书籍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广泛关注,乔松都的父母也因此得到了更为正面的评价。
这本书的多次再版,成为了乔松都最深切的纪念。她时常感慨:“每卖出一本书,就是对父母最好的纪念。”因为在这本书里,父母依然活在她的心中,活在她的生命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